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背后的故事

徐阅育
导读 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之际,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撰写的《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一书日前出...

读创今日荐书

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之际,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撰写的《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一书日前出版。本书回顾了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着重介绍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创新成就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始末。其中既有对香港城市规划的解读,又以近百个历史建筑为线索,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香港经验和香港故事,是一部文博视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书。

《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年3月

单霁翔表示,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是城市历史的收藏者,细细描摹着城市生活的文化脉络。香港是一个拥有多样文化的城市,缔造出多元丰富的城市生活。从昔日古朴渔村,到今天作为国际化大都会,香港就如满载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宝库,其文化的肌理脉络散落在香港岛、九龙、新界各区,储藏在一座座博物馆里。曾顶着“文化的沙漠”帽子的香港,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使香港的博物馆文化,不仅肩负起展示传统文化的重任,更以包罗万象的文化气息,荟萃城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单霁翔认为,实际上,博物馆的存在不仅清晰了香港的历史脉络,更为民众提供了集体回忆的空间,也为每位观众安排了一场场面向未来的想象之旅。特别是近年来,为了使市民重视香港历史古迹,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实施,以法定古迹和历史建筑保育和活化而成的博物馆、文化馆相继落成。全港700多万市民有超过一半人次,在一年中参观过博物馆,香港的博物馆普及度可见一斑。

单霁翔坦言,他一贯主张博物馆之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员交流等诸多好处,共同集中力量服务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博物馆界长期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双方都希望利用彼此的优势,在展览、研究及教育领域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一座国际大都会没有世界级的博物馆,自然少了几分深邃与厚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无疑是香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将有利于香港成为国际文化都会的愿景,也有利于故宫博物院走向国际、走向大众生活……”单霁翔说。

2015年9月,单霁翔与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北京的会面讨论中,探讨了在香港兴建一所永久性展示故宫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博物馆的可行性。“经过七年的论证、筹备、建设,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迎来开放,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盛事。”

读创今日荐书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筹建前后,单霁翔也因工作原因多次赴香港,其间考察了多座博物馆,与同行交流、促成合作,对香港博物馆事业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他看来,香港拥有50多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辖的博物馆,除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科学馆、香港海防博物馆等几座大型博物馆外,规模较小的还有茶具文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以及香港视觉艺术中心等,涵盖艺术、历史、考古、民俗、军事、科学、天文、交通等多个范畴,为大众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香港作为国际级城市,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为市民和访客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营养。为此,香港的各博物馆均采用三管齐下的文化传播方针:一是举办普及性的讲座、工作坊、工艺班、参观古迹和自然保护区、观测星空等活动,以提升市民对艺术、历史、科学及天文的兴趣,增加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相关知识;二是结合中国历史、美术、科学教学,举办教师培训班,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上述学科的兴趣;三是与高等院校合办不同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以此深化博物馆相关各学科的研究。

单霁翔说,香港博物馆最突出的特色是小而多元,布局广泛。在香港的50多个博物馆里,其中约半数由特区政府营运。与此同时,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为鼓励市民多走进博物馆,参与相关文化活动,不仅将大部分的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更推出各式各样的优惠活动。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推广,各博物馆也开始让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等活动内容,走进了以往偏重精致文化的博物馆。一些博物馆“旧馆换新颜”的举措,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