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时评丨武汉“信义爷爷”60年后践诺还钱,相信的力量总能鼓舞人心

荣茗紫
导读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因为父亲生前欠下一笔20元的借款,身为人子的杜平江一直铭记心头,60年后,已经年过八旬的他拿出2万元退休金,捐给了...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因为父亲生前欠下一笔20元的借款,身为人子的杜平江一直铭记心头,60年后,已经年过八旬的他拿出2万元退休金,捐给了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报答恩情。连日来,武汉这位“信义爷爷”的事迹在网络刷屏,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一场跨越60年情谊的‘信义’故事,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善良之举!”(据极目新闻连续报道)

杜平江老人

1962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500多元,正如杜平江所说,20元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而他父亲的那位南京朋友,应该也是生活遇到了困难,才拿着欠条上门讨债。但是,当看到杜平江家中父亲身故,寡母弱子的境况,便决定慷慨助人,当即撕掉了欠条,以“一笔勾销”的义气帮朋友分担困难。

在那个物质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可能他也为此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这也是为什么,60年来,杜平江始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雪中送炭,绝渡逢舟,最是人间情意乱,而同样在大雨中坚韧前行的人,会想要为彼此撑一把伞。

杜平江老人给极目新闻写来的求助信

但其实,虽然借款人的行为难能可贵,令人感动,但是一般人真的很难记60多年,因为20元这笔当年的巨款,在时代的变迁中,成为如今的“卖菜零钱”,成为一段久远而琐碎的经历,相信当年撕碎欠条的恩人,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父债子还”其实也不是法律上的义务。但杜平江老人始终记得自己当初在日记里写下的“这钱我一定会给你的”的承诺,并且在找不到恩人的情况下,坚持要将2万元捐给南京的福利机构,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希望自己的一生是有始有终,言出必行的。

这种略显笨拙和固执的坚持,在当今这个变化特别迅猛的年代,显得罕有而珍贵,蕴涵着一种恒定持久,令人感到安全和鼓舞。“借出去的钱就当是丢了”,如今是脱口秀舞台上让人“拍灯”的金句,而不是登上新闻热搜的“老赖”事迹,总让很多人一边痛骂一边叹息,朋友之间谈钱伤感情,成为Z时代心照不宣的社交法则。

但是,“人”字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才能写就,人与人之间总需要互相帮助,彼此付出,一起扶持着渡过难关。如果说总是戒备森严,锱铢必较,所谓的情谊就会越来越“塑料”,渴望贴近的心灵也会越来越疏远。我们常常把“不要太轻易相信一个人”“不要对人性有太高的期待”挂在嘴边,但其实向往温暖的天性,会让每一个人不断尝试去相信,去期待,去建立联系,去绵延缘分。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被一位80岁老爷爷的“还债”之举所感动。因为,在无论岁月和人生如何变化,总有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关乎诚信、善良、孝义、奉献等美好品质,关乎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交流,在众多不确定中刻下了确定的锚点,让人感到安全,让人受到鼓舞,如清风驱散“不敢信”所带来的焦虑,如细雨轻盈无声地浸润心田。

而我们相信,这份给予出去的相信和善意,一定会像手心的温暖一样,不断地传递下去。因为,在很多人都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当下,一位老人用实际行为告诉我们: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言出必行是为人之本。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