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科医生眼里,这一届家长都什么毛病?

冉乐莲
导读 原标题:在精神科医生眼里,这一届家长都什么毛病?当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显性社会问题。在...

原标题:在精神科医生眼里,这一届家长都什么毛病?

当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显性社会问题。在日前举办“集结慈善之力 共筑儿童心理健康防线”影响力慈善沙龙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疾病预防控制专家马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现将分享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我今天想讲讲来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家长。

我想问家长们,你有家长证没有?

马上有人问我:“家长证是哪儿发的?”我说:“还没有呢,要不咱们一起弄一个?”对方马上回了:“那更不敢生娃了。”

家长证只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怎么来的?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我看了“七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是3.4亿,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了,来看病的越来越多。

我们医院门诊的“成人”标准是16岁,16岁挂成人科不准拒绝,但实际现在看14岁(患者)对我们来说就是正常工作,13岁、12岁咬咬牙也得看。

从我当精神科医生起,我的老师就告诉我,看门诊的时候,一有人进来就要看这群人里谁是患者,TA们之间什么关系,马上开始观察。

我看了四十年病,最近十多年青少年看多了,练就了“火眼金睛”,进来我就看哪个是妈、哪个是爸,妈跟爸离婚了没有,我的判断基本是准的。然后就看妈强势还是爸强势,这家谁做主。妈往那儿一坐我就想,这家不用说了,妈肯定(强势)。

妈抢在孩子前面说,我说:“您往后坐。”

“好。”

看孩子不说话,我(对妈)说:“要不您先出去一会儿?”

她出去时会站在门口对孩子说:“你跟大夫好好说。”

孩子已经一脸不耐烦了,她还不放心的说:“你跟大夫好好说。”

我只好说:“您出去!”

有时候真的很不客气,没办法,就这么点时间,她一定要把孩子时间占满了,我怎么和孩子沟通呢。

有些孩子刚想开口说话,家长就在一旁催:“你说呀,你跟大夫说呀。”

最后搞得非常非常狼狈,不得已还把父母请出去。

所以我在心里想,这帮家长怎么上的岗?结了婚领了证就是家长了吗?现在有各种考证,为什么没有家长证?为什么没有家长学校?

然后我在网上搜,有那么多的夜校,为什么没有家长夜校?后来我就想,家长就是“三无”岗位,没有培训、没有督导,也没有考核。结了婚、生了娃,自然就成了家长,可你怎么对这个孩子负责任?

可能在养的方面是有可查的,比方几岁身高是多少、应该喂什么奶粉、应该买什么尿布,这个有。(可是)育呢?你怎么把TA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唯一的借鉴可能就是自己成长的经历。

作为临床医生,我最困惑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高度不了解。

家长说孩子成天打游戏,我问:“TA打什么游戏你知道吗?”

“那我哪知道呀?”

“你不看吗?”

“我没兴趣,看那些破书、破漫画。”

我说:“是哪国的?日本的?韩国的?”

“不知道,钱都买漫画了,吃饭的钱都买漫画了。”

我说:“是动漫还是cosplay?”

“你说什么呢?”

我说:“我这个岁数还得学点这个,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家长对孩子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生理心理的需求是不知道的。

孩子正常的交往,家长可能觉得不正常了,一些真的是重症的早期,家长又不认为是问题。

所以我们谈到重症的时候,我说的重症可能不只是自杀,包括精神分裂症。

它有一个未治期,就是没有治疗的阶段,这个治疗的阶段在咱们国家现在应该不到两年了,但这段时间还是被浪费掉了。

为什么?因为家长不认为TA有病。但我作为精神科医生,我希望重症能够及早被发现,如果一些情绪问题、危机问题能及时处理就非常好了。

我讲一个小概念,叫两价性依赖,现在很少有人讲这个概念,这是我们许又新教授反复在给我们做心理治疗培训的时候讲的。

在孩子成长阶段,特别是青少年阶段、青春期阶段,TA不到18岁,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TA希望成长、希望自己做决定、希望什么事都自己做主,但是TA的能力不够,特别是TA得问家长要钱,经济上TA离不开家长,但是自主意识上想离开家长。

这个时候这种两价性依赖,家长和孩子都挺难受,家长说你吃我的、喝我的还不听我的,你什么意思?孩子又说,我不就吃你的饭吗?我想买这个你不让,我想干这个你不同意。

为什么青少年阶段冲突非常多?我觉得就是很多人对两价性依赖不太懂。

所以我总是跟家长说:“TA想离开你,是因为TA想成为一个成年人,你要把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变为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哥们儿关系、发小关系、闺密关系,行吗?”

家长说:“我这不降级了吗?”

“你不降级就继续吵架。”

“那好,我回去慢慢调整。”

所以现在很好的亲子关系——妈跟闺女可能就是这种闺蜜式的,啥事都说对不对?父亲跟儿子就是兄弟般的,一起去打球,一起去玩,是不是很好的关系?

什么时候要带你的孩子来看精神科?

我下面讲下一个问题,在你了解了心理成长过程,发现孩子有问题了,想带TA来看心理科医生,但来的时候一般都晚了。

很可能是耻感的原因,不愿意来,羞于来精神科。我有几点在这里提醒大家,什么时候要带你的孩子来看精神科?

第一种情况,当TA出现与年龄不符的反常行为,比如原来能好好学习,现在开始出现学得不太好了。

如果你认为TA就是青春期的问题,你可以跟学校的心理老师联系,心理老师觉得差不多,还行吧,能过去,那就问题不大。

如果时间比较长,而且影响了功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很多孩子在重症的早期产生认知功能改变,TA跟不上,TA听不懂,或者TA脑子里有幻觉,让TA不学习。

这个时候觉得很反常了,最好去先看一下精神科或者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医生。

看了医生,不一定说医生接诊就会给TA吃药,会给TA贴标签,不是这样的,我都多少年没给孩子贴过标签了。

为什么要给TA贴标签?重的我也不贴,(必须要贴的情况下)就帖轻一点的,因为要请假。

第二种情况,有突发事件,包括家长要“蓄谋”离婚,我这个词可能用得不好,TA们前面吵很多年,甚至打孩子,甚至忽视,甚至不管,最后决定离婚了,孩子跟爹也不是,跟妈也不是,只能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了。

或者说突然间经历了极端事件的发生,最好要去医院看看。

比如学校里有孩子跳楼了,其他孩子亲眼目睹了。有心理老师会过来跟TA说:“你看见了,咱不对外说,你有什么事跟老师说。”这个心理治疗可以吧?不算太差吧?但这个孩子可能就记住了前面一句“不能跟人说”。忍了半年,再去找老师,老师说:“还没好呢?这事还没过去呢?”到一年了再过去,老师可能也很吃惊:“一年了,你还没好?,还没过去呢?”

TA不敢说了,TA比较小,初中生。TA为什么要来呢?因为TA想自杀了,这事过不去,又没有地方说,TA心情越来越不好,想自杀了,这个事等于没得到及时处理。

还有一些集体性事件,比如某地一个体育馆垮塌,有点孩子遇难了,救援人员可能会问在现场受伤的孩子,“你回忆一下但是大家都站在在哪里,咱们好去救援”。

但最后不少孩子没有被及时救出来,对这个孩子的影响是什么?TA会觉得自责,因为TA会认为是自己没有指认清楚地方,导致救援不及时,TA的小伙伴没有被救出来。

我说:“你看见房顶塌的时候干吗?”

TA说:“我跑啊。”

我说:“你醒的时候呢?”

“我已经在医院了,被砸晕了。”

我说:“别人呢?”

“都跑吧。”

我说:“你能知道指清楚地点吗?”

TA想了半天,说:“我觉得可能指认不清楚。”

我说:“对啊,大家都看见了都会跑,不光就你看见后会跑啊。”

如果没有心理干预,TA的这种自责会一直持续存在,事件发生后一般都是积极治疗治疗躯体的创伤,但心理上的创伤等到我们医院时,我觉得已经是晚了。

所以,当孩子经历了比较极端的事件,还是建议去看精神科医生。我们不是大老虎,也不给大家贴标签。

不用带TA的成绩单,我们不是特别关心这个。会问学习成绩,但不需要成绩单如果以前看过精神科,带TA的既往病历。如果TA吃过药,带TA吃过的药盒。

不要来了之后跟我们说:“大夫,TA吃过药。”

“吃了什么?”

“白天大白片。”

“还有呢?”

“晚上小黄片。”

我怎么知道大白片是什么?我更不知道小黄片是什么,我就很难猜。

或者:“我记住名字了?是一个叫喹硫平的。”

喹硫平有四个剂型,25mg、50mg、100mg和200mg一片的,那么你吃的是25mg的还是200mg的呢?

所以家长记不住没关系,你带药盒过来,医生一看就明白了。

有病历的要带过来也很重要。有的家长会认为带既往病历会干扰大夫发思路,但其实不会的。

尤其是来三甲医院看病,疑难杂症很多,病史长的也很多,医生会自己重新问病史。既往病历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家长报病历的时候不要说:“大夫,我孩子可好了,初二的时候数学班级前3名,初三的时候数学全年级第2名。”

这个也可以说,但你如果把整个看病时间全部用来报成绩,最重要的信息就忽略掉了。

如果医生说这个孩子有点严重,经过各项检查,经过医疗的临床评估,需要治疗,家长主要问两个问题:第一,药物(会)不会依赖;第二,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每天都解释同样的问题,说了四十年了。药会不会有依赖的问题以及不良反应的问题。我们科没有太多的药,我们就会拼命地给人家讲这个,我们自己也会来回学这点药理,我估计背药理书最好的应该是精神科医生。

所以我就嘱咐大家一句话:如果你的孩子需要服药的话,遵医嘱,不要说孩子好了就停药,或者“我看TA不错了就减药了”。

严重精神障碍随便停药非常危险。

我以前看的一个病人,大一,诊断精神分裂症,给TA吃上药,好了,继续上学,嘱继续服药。结果家长认为好了就不用服药了,自行把药给孩子停了,结果症状复发。

犯病了之后再加药,不太管用了。再加上疫情两年多没怎么来看病,最近来看病,我觉得我可能也没办法了。

不光是疗效的问题,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大学已经退了。很可惜。其实检查治疗的孩子很多都顺利毕业,就业,有的被保研了。

治疗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家长不接受,要治这么长吗?

有一个概念要澄清,整个治疗包括治疗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阶段可能只有8周,短的话可能只有4周,但是后来需要把战果巩固住,不要再复发。

就跟“伤筋动骨一百天”一样,伤筋动骨打石膏为什么要打一百天?为什么要打三个月才拆?是骨头一直长不上吗?到第一百天突然长上了吗?不是,它要把你巩固住。也并不是拆了石膏想干嘛就干嘛,还需要康复。要慢慢地恢复。

所以我总是跟患者说:“伤筋动骨还一百天呢,咱们接神经来三个一百天行吗?”这些科普知识光靠我们精神科医生讲真的不够。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当家长有什么获益?我干嘛要生这个孩子?

其实很多家长放弃了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现在如果去喜马拉雅听书,最火的基本是穿越剧,电影也是,《庆余年》《大奉打更人》,为什么?主角可以用这一世的经历穿越到以前,就显得特别牛,把李白的诗搬到李白之前,TA就变成诗仙了。

如果你跟孩子共同成长呢?你也是一生两世。

你往前“穿越”可能只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你生活的那个时代还不如现在,肯定更落后。

穿越剧是后面时代的人佩服从前面穿越回来的人,那么,现在孩子走在家长的时代前面,你不佩服也可以,但和孩子学点东西,你不是一个人活了两辈子吗?

所以家长如果没有好奇心,没有自我成长的意愿,也不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就拿自己老一套东西教育孩子,孩子根本不愿意听。

家长的硬实力可能是经济实力,你给孩子准备了钱、准备了车、准备了房子、准备了出国,最后孩子跟(你)说:“我啥都有了,为啥还要努力,我反正也饿不死。”在门诊这样说的孩子越来越多。

所以,当家长还需要软实力,你有没有给TA良好的心理建设,让TA觉得“我活着是有意义的”。

前面好几位老师都讲了(面对当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有危机感,有危、有机,要从危险中发现机会。

机会是什么?机会就是希望。

所以我现在看青少年门诊,杀手锏绝对不是药,那点时间也不够做系统心理治疗。

我只坚持一件事,就是希望导向。

让TA感觉到TA的生活有价值,生活有希望。

人生的价值不是考分,考完分考编,不是这两考定终生,而是看你的生命能不能帮到别人,能不能做点公益,能不能在利他助人当中实现自我价值?

我的杀手锏就是,你要跟我聊自杀,聊半天我也聊不过他们,咱们不聊这事,聊点别的。最后我总会把TA拐到公益上来。

为什么?

让生活有价值、让生命有意义,可能才是我们最核心的、最根本地能帮到这些孩子,让他们成长,让他们觉得我活着还可以做点什么。

我们的CAFF花园是精神科医生亲自做的关爱家庭公益项目,我们自己也得益于公益,更要贡献于公益。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