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隐形的精神内耗:不打不骂,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

阎行辉
导读 原标题:中国家庭隐形的精神内耗:不打不骂,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 ...

原标题:中国家庭隐形的精神内耗:不打不骂,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

看点 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亲子沟通的问题,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效的家庭亲子沟通,可以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但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却存在父母无意识中以言语恶化了亲子关系的现实。父母 克制说教欲望、 平视孩子,也许能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om看世界 (ID: xyzmom)

文丨川妈 李铮 编丨May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话题—— “为什么你从来不和父母分享日常”,讨论度非常高。

起因是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订的外卖被偷了,于是很生气地在微信上和爸妈说了这件事,得到的回复却是:“不是去饭堂吃饭的吗?不要搞特殊,以后在饭堂吃饭,既安全又健康。”

正在气头上的网友看到这样的回复,感觉“如鲠在喉”“无语凝噎”。

他的经历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这个话题下,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有人同样是丢了外卖,和父母抱怨了一句,得到的第一句回复却是“你要有同情心”,还被说“就不应该点外卖”……

有人和父母分享自己踏青的照片,却被叮嘱要抓紧学习,“不要浪费时间”。

有人分享自己第一次和外国人交谈的新鲜经历,被回:“外国人有什么好的。”

有人跟爸爸说了自己做兼职时受的委屈,没想到又被爸爸教育了一顿。

有人和爸妈说起工作的劳累,得到的回复是,“干什么不累”“这都不是事儿”。

有网友本来很喜欢和爸妈分享自己的日常,但爸妈总是揪着他吃过一两次油炸食品这事儿,批评他吃得不健康,慢慢地,他就不愿分享了。

也有网友说自己很无奈,平时为了和爸妈多聊天,绞尽脑汁地分享日常,得到的回复却是,“少关注别人,多提升自己”。

一开始,我是围观热搜凑热闹,但越看大家的回复,心里越堵。

能感觉出来,留下这些评论的人,很多还是学生,或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年纪不大,父母在他们的心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

在与父母的沟通上虽有遗憾,但他们还是有很强的分享欲望,就像下面这位网友说的:“因为你是我爸妈,我才会吐槽”。

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是怎么和父母沟通的呢?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

现在,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连想要分享的“执念”都没有了。

老实说,别看我在公号天天写文章,不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云同学们分享。

但在父母面前,我绝对属于比较木讷的人,酝酿至嘴边的抱怨或撒娇,想了又想,终究还是说不出口,最终都会变成一句粗浅的问候。

日常交流基本上就是嘘寒问暖,基本上三个回合就结束了。即便偶尔说起自己的事,也都是轻描淡写的,绝对是“报喜不报忧”。

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差不多都是这样。

我很怕现在每天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乐于分享的大宝二宝,有一天也会变成这样。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很多人从小时候什么都想和爸妈分享的“小粘豆包”,变成了什么都不愿家长分享的“大冰箱”呢?

知乎有一个关注 3W+ ,浏览破百万的热门问题: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问题下的回答和评论,写满了“人间真实”。

在看了几十个高赞回答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小孩子的话不用理”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尤其在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更是与生俱来的,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

很多人不愿再和父母沟通,往往都始于他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

知乎网友 @我爱红烧肉 小时候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很小的时候,我妈怕我会感冒,给我洗澡的时候会用很烫很烫的热水。

那种热水不至于把人烫伤,但那时我还是幼儿,皮肤比较娇嫩,加上大半个身体都要泡在水里,每次都会觉得疼到难忍。

那个时候我已经会说话了,我不只一次地跟我妈抗议:“水太烫了。”

但我妈对此无动于衷,每次都说:“一点都不烫啊,没事,洗着洗着就凉了。”

次数多了,我就不说了,只是越来越害怕洗澡。

后来有一次,水实在是太烫了,我整个身体都浸在水里,恐惧到不行。

我在脑海里自动脑补了一下:我说洗澡水太烫,我妈说一点不烫,继续给我洗澡,我又一次只能默默忍受。

那一刻,我绝望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能在滚烫的热水里一直煎熬着。

终于,我崩溃了,开始嚎啕大哭。

网友的这次童年经历,最终以她妈妈的怒吼收场。

这位网友说: “她永远不会明白,年幼的我已经咬牙忍受过多少次滚烫的洗澡水,洗澡对我来说多么煎熬,那一天我的内心有多么挣扎,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有多无助才会大爆发。”

像这位网友的妈妈一样,很多父母总以为自己非常懂孩子,甚至觉得自己的想法完全可以替代孩子的想法。

或者认为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和大人的事情比起来,不值得关注,因此根本不愿听孩子说话。

无论是哪种应对方式,都会让孩子心生不满。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长不尊重孩子,不愿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也不愿试图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

要知道,孩子开始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很多事情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远比培养一个会听话的孩子重要得多。

即使意见不合,甚至有争执都是好的,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心智也在日益成熟。

如果孩子真的放弃挣扎了,可能就会远离父母,拒绝沟通。

所以, 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尊重他们的表达。

“这我得说你两句”

听到孩子分享生活,除了选择轻视或无视以外,还有很多父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进行说教。

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最直接高效,也最节省时间。

很久以前,我在一本有关教育的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高中男孩,周末跟朋友打了一场十分畅快的篮球。回到家以后,他非常激地跟父亲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爸爸,打篮球的感觉太棒了!”

他的父亲一脸严肃地对他说:“篮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力,最重要的是,你要坚持,不能只是图一时新鲜。”

这则故事很短,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以至于我都忘了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却将故事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也许,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我们身边可能有无数个“篮球男孩”和男孩父亲。

不难想象,每一个“篮球男孩”听到这样的回答时,心里都会像吃了铁疙瘩一样堵得慌。

其实,男孩父亲的话单拎出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放在这个情境里,就出了大问题。

他完全无视了孩子发出的想要进行情感交流的讯号,只是自顾自地说了自认为对孩子有益处的话。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被家长这样“自以为是”的回答伤透了心。

有一位网友的留言狠狠地戳中了我: “但是更难过的是,你知道他们都是爱你的,不是故意的。”‍‍‍

是啊,喜欢说教的家长,从来都只会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但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家长的这种表现,传达的信息其实是: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你的任何思想、感受体验都是不对的”“你不能有和我不一样的想法、感受和体验”……

不可否认,做父母的,确实比孩子有着更丰富的人生经验。

但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伙伴、后盾和支持者,而不是成为他们的指挥官,我们不能永远俯视孩子。

所以, 克制自己想要说教的欲望,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视的位置,不做居高临下的统治者,会让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更顺畅。

“孩子自己能处理吗?”

还有一个让大多数人不太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日常,或者“报喜不报忧”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反应“太过了”,反而给我们带来负担。

有些父母会把孩子的烦恼看得过于严重,因为太关心孩子,所以给孩子的反馈,总带着些许“提心吊胆”的感觉。

有的家长会好像天塌下来一样,整天唉声叹气。

有的家长担心得茶饭不思,反过来埋怨孩子给自己添堵。

还有的家长会时不时“翻旧账”,本来只是一点小事,慢慢累积成很重的大山,压在孩子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们想要分享一件事的时候,想法其实很简单——

分享开心的事,希望对方也跟着开心,让开心翻倍;

分享难过的事,希望对方能够共情这份难过,多一个人理解自己,难过也就减半了。

如果得到的回应总是这样紧张兮兮的“小事放大、大事天塌”,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没有分享的欲望了。

所以, 我们一定要做淡定的父母,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积极的暗示,多鼓励他们,才能让他们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也更愿意和我们沟通。

团队里有个小伙伴,她和爸妈的关系非常亲近,她告诉我,她和爸妈亲近的原因是:

我很喜欢和我的爸妈分享日常,因为我知道他们会认真听我说话,也会包容、理解我。

聊开心的事,他们会兴致高昂地回应我;聊烦心的事,他们会安静地倾听,时不时说一两句宽心的话;

他们比年轻人更喜欢接触、学习新鲜的事情,视野一点都不落后,心态也超级好,翻篇儿比我还快,和他们聊天真的很开心!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种“别人家的神仙父母”,与同学们共勉。

写这篇文章时,看到一篇文章,《36岁,还在怀疑我妈不爱我》,一下子被击中了。讲了那么多现象,其实反映在我们心里,最深刻的疑问就是这句话: 我知道,我爸妈爱我,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对待我们?

当然,到了这个年龄,自己也做了父母,已经能够读懂和接受父母的做法。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声讨他们,而是提醒我们自己。虽然,我们不认同甚至不喜欢父母的做法,但有些时候却不自觉地复制他们,成为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别让我们的孩子,也在心里怀疑我们对他们的爱。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