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勾琴兰:一张名片

姬岚功
导读 (右三为胡文先生,右二是姐姐,左三和左二是我和妹妹)一张名片勾琴兰二十多年了,我的钱包里一直珍藏着一张名片。名片最显眼的位置写着红...

(右三为胡文先生,右二是姐姐,左三和左二是我和妹妹)

一张名片

勾琴兰

二十多年了,我的钱包里一直珍藏着一张名片。名片最显眼的位置写着红色的”深圳晚报“四个字,下方写着名片主人:胡文,特稿部记者,以及通联方式。名片的背面有两行用蓝色圆珠笔写的座右铭——“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任何时候,选择后退理由总是最充分”“致张萍(我的乳名)”。虽然名片已经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圆珠笔字迹却像才写上去一般新鲜。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少不懂事的我感觉到那段时间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母亲没有告诉我,但我知道父亲病了,病得很重。直到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在深圳打工的姐姐和姐夫回来了,姐姐一到家,就和母亲及妹妹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我想,家里一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没过多久,姐姐就给我们介绍和她一起回来的两个陌生人。他们都是戴眼镜的年轻人,都说普通话,这样的人我只在电视里见过。后来发现他们常常互相开玩笑,看起来比较和善。姐姐悄悄告诉我和妹妹,说他们是深圳来的记者。

那晚,我们简单用餐后,两位记者先生就跟母亲和姐姐详细交谈。我和妹妹在厨房收拾碗筷,时不时朝声音来源的方向瞄一眼。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眼睛红红的,一会儿抹眼睛,一会说些感谢的话,时不时的其中一位记者先生还拿出相机拍照。一直聊到很晚,他们才结束话题,两位远客随口问了一下我和妹妹的学习情况,姐姐检查了我们的作业,翻出我的作文本来看了看,记者先生也接过去看了一下,鼓励了我们几句。然后我们就各自休息去了,对我来说当天的一切都像在放电影,很突然,很离奇。但是带着刚才几位大人的鼓励,我心里觉得暖乎乎的。第二天很早记者们和姐姐就要离开家,听说要到重庆西南医院去看望父亲。临走前,那位叫胡文的记者先生递给我一张背面写着寄语的名片,告诉我上面的寄语是他和另一位记者陈远忠先生分别赠予我的,还拍了拍我的肩,说“张萍,好好学习!”带着名片和鼓励,我也就转身走上了上学之路,也走上了奔赴中学、大学,参加工作的路。

从此,我一直把这张名片保存着,没事儿拿出来分析,这两句话中,一句是鼓励我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另一句是教我如何做人的。也许他们是随手一写,但对山里的小孩绝对是一种激励,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小时候我总认为,只要好好学习,或许可以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大学毕业后,我曾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想着既然有联系方式,何不联系一番?但是转念一想,时隔多年不应该去打扰别人,纠结很久终于鼓起勇气打电话,才发现,上面的联系方式早就过期了。

回到家乡以后,我问起姐姐那件事情时,她才说当时我和妹妹太小了,所以没有把事情经过告诉我们。

那时候姐姐刚失去一岁半的儿子,心情很糟糕,为了缓解心中的忧愁,家人劝姐姐出去打工,于是姐姐和姐夫一起到了深圳的一家糖果厂里打工。当时姐姐和姐夫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一走,家里的事情全都压在父亲和母亲身上,几个月的时间就让50多岁的父亲积劳成疾,一下子病倒了。从我们县城的医院转到西南医院后,才知道是脑血栓,情况非常危急,需要很大一笔医疗费。我和妹妹太小,母亲只好打电话告诉姐姐家里的情况,姐姐知道后特别着急。她希望马上回家来照顾父亲,可是他们只在外面打工几个月,工资月入三百多元,大部分寄给家里,她手里也没有钱,回家也于事无补。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姐姐心里犹如安了一台焦躁不安的机器在不停地转动,让她一刻也不安宁。她想着自己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已经失去儿子了,不能再失去父亲。只要能救回自己的父亲,卖一只肾也在所不惜。我的姐姐当时只有23岁,她当即就勇敢地作了决定——她要卖肾。她鼓起勇气给深圳晚报的记者拨通电话咨询,得到记者同志的热心关注,他们很快走访姐姐所在的工厂了解情况,还在深圳晚报上做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没想到姐姐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很多好心人纷纷送来关心和资助,他们鼓励姐姐,决不能卖肾,赶紧回家照顾父亲,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经过住院治疗,父亲的病终于得到康复。

听完姐姐的叙述,我心里五味杂陈,原来,我和妹妹天真地在教室里上课时,那些艰难日子是姐姐帮我们挑着,那些风风雨雨是姐姐帮我们挡着。姐姐的勇敢和孝心更是让人又敬又爱,难怪两位记者要送我一张这样的名片,要鼓励我好好学习让知识改变命运。是因为他们目睹了姐姐在艰难时刻的无比坚强。

我在心底,非常感激当年帮助姐姐的记者和所有的好心人,没有他们,我姐姐的命运,父亲的命运,和我们家族的命运可能都要改写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妹妹都已步入中年,真想当面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呀!后来又尝试多次通过电话和邮箱的方式联系,都以失败告终。去年的一天,我在刷微博的时候,又试了一下,竟然真的搜出一个深圳媒体人胡文,我猜一定是他,于是把名片拍给他,同时留了言。没到几天后他真的回复了消息。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失去联系二十多年的人在网络上又找回来了。

去年十月,胡文先生到四川出差,顺路到了重庆,于是,我们三姐妹和这位二十多年前的恩人又见面了,北滨路上的霓虹灯闪烁不停,嘉陵江上轮船的汽笛声响,锅里的火锅跳跃飞溅,我们像老朋友一样聊着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