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前,你需要“复习”这些历史

常安彪
导读 原标题:特别关注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前,你需要“复习”这些历史 ...

原标题:特别关注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前,你需要“复习”这些历史

特别关注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前,你需要“复习”这些历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之甜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如果说争议最大、形象最复杂的人物,莫过于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作为重要文化标识,曹操高陵当属普通公众认识三国的一把钥匙。

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于4月27日举行开馆仪式、4月29日对外开放。为方便游客参观,记者于近日采访了曹操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专门梳理出一份与曹操相关的历史。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是我国历史上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体的著名人物,也是毁誉褒贬最为激烈的一名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专权;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土地兼并严重现象严重;黄巾起义又引发大规模战乱及军阀割据。在天灾、人祸、战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东汉社会遭受巨大破坏,人口大量死亡,形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惨局面。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曹操首先举起讨伐军阀董卓的义旗,于汉末乱世之中,立君牧民、拓定四方,并创造了彪炳后世的建安文学,成为那个英雄时代的杰出代表。

“天地间,民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曹操认为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应该拥立君主管理百姓,并制定相的法律准则。在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过程中,曹操走出的第一步就是:迎帝都许。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颠沛流离的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将许昌立为东汉新都。以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许都的选择,避开了洛阳周边环伺的军阀势力。同时又背靠高山,面临平原,是历经战乱的汉末王朝休养生息之地。迎帝都许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政治眼光与政治谋略。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曹操迎帝入许之后,励精图治,通过实施屯田、兴修水利、抑兼并、减赋税、改革货币等措施恢复社会经济。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曹操坚持以礼为先、又重法尚法。曹操礼法兼备的政治思想在汉末乱世之中,对于维护东汉帝国的统治,具有卓有成效的现实意义。

估计大家不会想到,曹操还是一个极其节俭的人。曹操在《度关山》一诗中就明确提出:“侈恶之大,俭为共德。”针对两汉以来的侈糜之风,曹操提倡俭朴、抑制奢华,社会风气大改汉俗,形成了尚廉戒奢的良好社会风气。

曹操大力推行薄葬并身体力行:在葬址选择上要求贫瘠之地,在陵墓建造上要求不封不树,在陪葬品上要求无藏金玉珠宝。曹操的薄葬思想对后世的丧葬制度和丧葬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明确提出自己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并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陵前不树碑。

颁布《终令》一年以后,一代风云人物曹操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临终之前,曹操颁布《遗令》。在《遗令》中,曹操首先对自已的葬礼进行了安排:“天下未定,未得遵古也。”反复提及:“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

接着,曹操又对自已的下葬进行了安排:“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曹操墓中随葬有大量陶器,器形矮小,做工粗糙,均为素面陶,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也是曹操薄葬思想的典型体现。

2009年安阳西高穴村魏武王曹操高陵的发掘,使公众得以走进高陵,认识曹操。曹操高陵的发现,为汉魏考古学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也为研究汉魏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开启了曹操及汉魏历史研究的新篇章。它印证了文献中对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保护方针的有效践行。”安阳市殷都区区长王磊表示,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成为集历史展示、宣传教育、文化旅游、休闲观赏等为一体的三国文化遗址公园,研究三国文化及汉魏历史的重要平台和国际交流中心。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