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 | 清华艺博杜鹏飞:更多的大学博物馆应该是从学科中来,到学科中去

夏侯宇婕
导读 原标题:馆长说 | 清华艺博杜鹏飞:更多的大学博物馆应该是从学科中来,到学科中去 ...

原标题:馆长说 | 清华艺博杜鹏飞:更多的大学博物馆应该是从学科中来,到学科中去

搜狐文化持续关注和报道博物馆之城、博物馆联盟、流动的博物馆等最新业态,推出《馆长说》栏目,聚焦行业IP及前沿报道。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母校112周年华诞,精心筹备并推出新展,用翰墨丹青天地大美、古今中外艺术菁华为母校庆生,为更多师生校友和观众展现一座大学博物馆开馆至今7年间的成长。

博物馆在实现高质量展览的同时,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交叉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认知体验。AI创作的内容跨越了圈层和阶级,不再是小众领域的曲高和寡,而是老少皆宜的雅俗共赏。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渐进入博物馆领域,“智慧博物馆”离我们还有多远?

本期专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教授,如何定位大学博物馆的使命以及社会公共职能,从理工科背景下探索和体验艺术策展、博物馆管理,实现更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可能性。

一场高质量展览,如何实现博物馆的公共职能

从2016年的9月到现在,清华艺博开馆已经快7年,成功实施了96个高品质的展览。杜馆长在结合过往的展览和策划过程谈到:在清华艺博这些年给外界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们展览的品质要求很高,学术含量、展览的内容策划和展览的展成设计、空间的实现都非常注重品质。

高品质也是清华艺博策展团队首要追求的展览效果,当问到最印象深刻的展览,杜馆长列举了几个展览,比如:对于开馆时的“对话达·芬奇”。此次展览是达·芬奇手稿真迹第一次到中国大规模展出,包括60件手稿真迹。其次,2017年做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这是西方现代绘画180年的一个发展历程。2019年做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以及2021年我们做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等等一系列。对于每个展览作为策展人或经历者都会具有深刻的印象,每每道来都如数家珍。

除了展览本身的内容,开展之后观众的积极踊跃参观场面也是展览效果最直接的回答。令杜馆长难忘的是2018年的“西方绘画500年”,短短的两个月、51个开放日,清华艺博共接待了125,418名观众。展厅每天都处于高饱和状态,甚至引发了周边的交通的拥堵。这次展览所呈现的效果,不仅是博物馆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高光的时刻,相信也是每一位看展观众难忘的时刻。

博物馆基本的功能除了展览之外,通过收藏研究展示各个时期、各种文明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开展公共教育,让观众感知和了解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所留下来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实现收藏、研究、教育等现代博物馆的更多功能。对于博物馆社会公共职能,杜馆长谈到:这种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化育的过程。我们所理解的美育是基于博物馆的定位和使命。让观众首先是接触、感知、了解,产生对历代留存的优秀的艺术、美术作品的认知。有了这样的认知,渐渐的他对美、对艺术就会有自己的一些判断和认识。我觉得这个化育的过程叫做美育。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AI艺术不见得高明

基于清华大学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一个博物馆的管理者,杜馆长10年间持续推进博物馆的建设经营、展览的策划实施。

从定义上来讲或者说从知识范畴来讲,科学的边界和艺术的边界其实都是很清晰的,但是这二者之间它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背后都是人。科学也不是自己在发展的,也是因为一代一代的科学家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不断地去探知未知,那么不断地发现新事物。科学最大的一个特征是说它可以重复,它是可验证的。这是科学的特质。

那么什么是艺术:人创造的一切,艺术其实代表着人类的活动。ART这个词,本身也指的是人类的创造物的意思。中国的这个艺本身是提手旁,这个上面有草字头,但下面是提手旁,拿着工具在创造。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艺术和科技也在碰撞交锋,但是杜馆长自身有一个判断,绝大多数艺术家真的不懂科技,更不懂科学。为什么现在AI创作出来的艺术让我们的专业人士还不那么的认可,至少不觉得那么的惊讶和震惊,就是因为创作AI艺术品的那些人还缺少真正的艺术家,缺少大艺术家。

AI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它的存在的价值或者说它出现的很大程度上确实就是要取代很多人的工作,这毫无疑问的。但是确实不是说具体到艺术家或者是设计师,或者是哪一个行业。

AI绘画再度拓宽美学边界、ChatGPT替代从业者成为热议话题。对于科技手段介入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是否会面临失业?杜馆长认为我们当下艺术家就严重过剩,今天有多少学艺术的人是在走“成为艺术家”的道路呢?绝大多数的学艺术的人都放弃了从事艺术创作,从事成为艺术家这个理想。失业还是转业,我们无从定论?因为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成长的道路,人生就是这样一场探索的过程,一场体验。

如何去定义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又怎么会失业?真正的艺术家可能他在为自己而创作,画画就是他的生命,就是甚至超越他的生命。像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家怎么会在意说你有没有AI,其他的艺术家又是在怎样的创作,他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够了。

博物馆智慧化的打造是一种美育体验

智慧博物馆其实是从智慧建筑、智慧城市这样的一个大的概念体系下,具体到博物馆这个行业的一种反应、一种映射。

作为21世纪初期招标兴建的、高标准配置的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楼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引入了一些智慧博物馆的手段。比如说展厅的温湿度控制;库房的这种恒温恒湿条件的监控和反馈、调控;展厅智慧照明系统也做了很多的应用。但是整体来讲,跟理想化的智慧楼宇、智慧博物馆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杜馆长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未来可以作为清华艺博长远的一个目标,但是现在不是说可以通过规划或者计划,持续地投入去马上就能够达到、就能解决的,同时是需要大量的投入。

大学博物馆作为教育系统自身的博物馆,本质上是由各个学校自筹经费、自我投入、自我维护,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挑战。大学的博物馆,某种意义上来讲并没有直接去动用公共财政,这是符合博物馆理念的,但是一定是因效制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博物馆办得高规模、高规格、高品质,可以追求世界一流。但是更多的大学的博物馆应该是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从学科中来,到学科中去。

杜馆长未来的目标就是努力做好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努力做好服务社会公众,同时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目标来去打造我的收藏体系、研究实力、展览的品质和公共教育活动。保持活力,增强魅力,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更有吸引力,也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来参观体验,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教育。

出品:搜狐文化

编辑:Kean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