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为什么连孕妇也要登记?从动员与战时体制的历史看未来

卢勇雁
导读 战争动员也称国防动员,指把一国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把所有的经济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转入供应战争需要的工作,

战争动员也称国防动员,指把一国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把所有的经济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转入供应战争需要的工作,即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战争动员有三大要素:人力、物力、制度。

人力因素就是征兵征夫,物力因素就是征集物资。打仗总要消耗人和物资,这两点都易于理解。

制度因素则是和平体制转为战时体制,譬如:战时社会管制、战时司法体制等。和平时期的公民权大打折扣,譬如“南北战争”时期的1861年,美国总统林肯曾暂停在马里兰州及部分中西部州的“人身保护令”。当军事司法适用于平民后,侦查、检控、庭审、辩护、上诉等民事司法程序暂停,而是按军事法庭、军法长官的命令加快办案流程,是非常严酷的。

军事动员1.0:总体战

军事动员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古代的军事动员:军事动员的理论学说和制度保障出现之前,战争动员的实践很早就产生了,所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其特点是:没有法律和制度约束,君主和军阀随意抓兵抓夫、劫财抢物。如杜工部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军事动员1.0模式:军事动员的制度化、法律化,首见于1793年8月23日,“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颁布的《全国总动员法令》。其后经19世纪“总体战”军事理论加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总动员”模式,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动员。交战双方阵营,有超过上亿人被强制动员参军,超过10亿人被纳入军事生产体系。因各种原因有近亿人伤亡,整个世界除极少数国家之外,都坠入社会与经济崩溃的惨状。

这种动员模式,兵力至多为总人口的5%,极端上限为总人口10%。但极限动员状态,因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崩溃等原因很难持久。二战中,德国、日本在彻底战败前,都曾达到极限动员的上限。

近现代的军事动员与古代的战争动员同样残酷,但相对公平些:参战国顶层领袖和高层领导的儿女子侄,也都会参军,甚至参加实战、遭遇伤亡。

军事动员2.0模式

二战之后的军事动员,吸取了之前战争动员的惨痛教训,更注重物资的动员和制度完善,而不再是一味的抓兵拉夫。

这是因为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和物资消耗更大,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埃及、叙利亚在战前用几年时间生产储备的武器弹药,原估计够用2-3个月,没想到仅仅一周就消耗殆尽。其后,交战双方都靠美、苏的大规模空运和海运补给,才能免强支撑、继续作战。

现代战争不追求将很多兵力推向战场、发动人海攻势,而是讲究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保障战时生产。以确保前线的正规,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弹药补给、物资供应。在现代管理学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现代战争动员,更讲求动员与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譬如2022年2月24日后乌克兰的动员,不但对能打仗、能生产者进行了全面登记管理,对孕妇也进行了登记。此举措较为细致:一方面能使身体健康的孕妇,在战时生产体系重构期间,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工作。同时避免人道主义灾难(二战时代的军事动员过于野蛮,曾发生过孕妇和病人被强迫进入军工重型生产线的案例)。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其孕期状态,在临产前安排产院和医疗救护。同时,避免有人利用或冒充孕妇和病人身份,骗取战时特别补贴(在二战时代,此类案例不少)。

军事动员3.0:智能机器士兵上战场?

未来,会不会产生军事动员3.0模式呢?

西方国家的一些新理论,对传统军事动员模式提出质疑:在现代社会搞传统军事动员,越来越困难。想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很可能造成自己社会的严重动乱,反而为敌所乘。从二战之后,西方世界已经近80年没有进行过军事动员了。

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西方军事理论更追求以武器装备的优势,替代的人数优势,进行非对称战争。二战和战后多场局部战争的统计数据表明:武器的性能优势,能使装备先进的赢得1比2-3的伤亡交换比。而具有装备的代差式优势,能赢得约1:6的伤亡交换比。

2022年的战争体现出新形态:(远程操控型)无人装备,在战场的武器和战绩比重中,起码占了10%的权重。毫无疑问,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无人作战装备的战场权重将进一步提升,并将由目前的远程操控型,向未来的自主决策型人工智能军事装备发展。

谷歌的机器狗,“波士顿动力”那奔跑、跳跃、转闪、腾挪的机器人,埃隆·马斯克的“擎天柱”,双足机器人短跑冠军Cassie……在很短时间内密集登场,这类智能机器人一旦装备了导弹和枪炮,都是非常可怕的军用武器。

虽然很多科技企业目前表示:自己的智能型机器人,不为军事项目服务。但历史告诉我们:在科技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曾经的道德承诺,迟早有一天会被现实所突破。譬如,英国人曾承诺:残暴的“达姆弹”,绝不会用于欧洲国家之间、白人之间的战争,结果又如何?

或许在20-30年后的下一场战争,大量动员起来的人类士兵,面对的是如马斯克所说“数百万量产规模”的智能机器士兵。那战斗场面就如同科幻恐怖片《The Terminator》,数百名人类士兵前赴后继、肝脑涂地,才拼掉一个“终结者”。而机器人生产线上,“数百万量产规模”的“终结者”正在成批成批地源源不断下线。那么,传统战争总动员,究竟还有多大价值?

在未来,战争动员确有可能发展到3.0模式:更多是资本、智慧、科学、技术、物力的动员,而不再是古老的抓兵拉夫模式的人肉动员。甚至在战争动员后,能否带来如同二战时代那样,因大量军需订单产生的制造业就业繁荣,亦未可知。普通人能否在机器人生产线上找到份工作、在战争中挣到份工资,都尚未可知。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